”
成功只垂青那些
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
中国人民大学宝钢优秀学生奖由宝钢教育基金会于1994年在我校设立,旨在奖励我校脱产读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该奖项的宗旨是:奖励优秀人才,力行尊师重教,推动产学合作,支持教育发展。
经过学生个人申请、各学院评议推荐、学校有关部门评审及宝钢教育基金会审核,我校共7位大陆学生获评2015-2016学年宝钢优秀学生奖,其中博士研究生5名,本科生2名。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2015-2016学年宝钢优秀学生奖的7位得主(排名不分先后)。
杨连星
经济学院
2014级博士
“只要脚踏实地地努力,生活总会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在校内,他拥有令人羡慕的成绩。博士课程学分绩3.75,在班级名列前茅。曾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奖学金、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优秀奖等奖项,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
他痴心学术,共发表过核心期刊论文20篇,其中10篇为第一作者,,部分文章发表在经济管理类的重要期刊,如《经济研究》、《财贸经济》等。《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出口的三元边际》一文荣获上海市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一等奖(省部级),《OFDI与全球价值链升级效应》获复旦大学全国博士生论坛一等奖。论文多次入选重量级学术会议。
“生活的意义不止在于获得,更在于奉献”,这是他最质朴的想法。作为班级党支书,他在忙碌的学业之余,积极做好党团工作,并荣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优秀党支书”称号。
在校外的实习工作中,他坚持学以致用。在国家发改委中小城镇研究中心实习期间,作为助理研究员,协助部门领导完成了新型城镇化等重大课题报告,在这个平台上增长见识,展露才识。
经济学对他而言是专业,更是绘制心中富强祖国的笔尺。在探索前进的路上,他努力前行。
刘传飞
历史学院
2013级博士
“穷理尽性,志清意远”
他潜心于厚厚的古卷,钻研潜藏在岁月长河里的智慧与奥秘。博士期间,总学分绩位列班级第一,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第九届青年学者论坛一等奖,校学术新星奖等诸多奖项和荣誉称号。
他以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CSSCI文章5篇(含CSSCI集刊文章1篇);主持校内拔尖人才培育资助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曾前往,台湾,日本和欧洲参加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硕果累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学期间,他参与了海南澄迈县火山岩古村落群申遗论证工作、北京市海淀区桥梓镇十三五规划项目、贵州省黎平县县城城市风貌规划项目……不仅有着扎实的学术经验,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
他相继担任了班级生活委员和班长,把为同学服务的工作看得很重,他人松开眉头的同时,他收获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通晓历史,更是为了解决现代的难题,治学报国的火焰在他心中永不熄灭。
张源凯
环境学院
2015级博士
“静思善悟,细水长流”
他是不折不扣的学习达人,学分绩3.75,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学习类一等奖学金。
他潜心坚持学术研究。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其中5篇为第一作者。此外,获得2项专利成果。
他不忘社会关照,将研究视角聚焦在当下中国环境事业的发展上。面对现实生活中棘手的污水处理问题,他主动担当“概念厂·水未来——我心中的城市污水处理概念厂”创意设计大赛设计人员,用自己学得的专业知识和创意构思产生社会影响。除了学生这个身份,他曾担任上海市时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污水厂提标改造技术评审技术人员、崇左市龙州县县长助理、山东渠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工程师,“在每一个岗位上,我都要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他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热爱的事业结合起来,投身环境改造工作,为祖国环境事业的发展添上一抹属于自己的绿色。“我有何求?用我所学,报我祖国,足矣!”
加小双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2014级博士
“当你觉得一件事情非常困难的时候,说明你正走在前进的路上”
博士在读期间,她累计发表论文2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4篇,CSSCI论文9篇;担任《中国青年发展蓝皮书(2014)NO.2流动时代下的安居》一书副主编;担任《档案•前沿•记忆:2015年“档案学前沿研究”课程译文集》主编;翻译2016年国际档案大会上发布的首尔公报《档案、和谐与友谊:延续首尔精神》;主持科研项目2项;参加4场国际会议并作发言。
她有着傲人的学术成绩,仍不忘投身实践。;2014年9月开始任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CCGA)研究人员;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作为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前往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交流。不同的挑战和平台,给予了她更高更广阔的视野,让她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了更深的感悟。
于她而言,做研究就像登山,不以艰险而止。登山过程中,要走一步看三步,埋头往上爬容易跌倒,经常停下来有所思有所想才能最终超越自我而登上更高的山峰。科研之路永无止境,做学问也当永不知足。这是她的态度,也是她的坚持。
王瑞民
汉青研究院
2014级博士
“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
他在专业领域国内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7篇,以第二作者身份完成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专题报告2篇,参与国发院城镇化中心年度报告的撰写工作。他说,求真使人快乐,给渴求知识的心灵带来一片静园。
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脚踏实地的家国情怀和行万里路的实践关切更使他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研究生期间,他深入城市与农村基层调研,在广阔的田野亲身实践所学到的经济学理论。2013年暑假,为了一项重要课题,他放弃了难得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先后奔赴成都、眉山、雅安、凉山、攀枝花等地走访调查,掌握一手资料,并主笔撰写总报告。2014年3至4月,,走入基层,走进山区,深入七省贫困村庄对农户进行问卷调查,调研结果被刊登在国内核心期刊上。,。
“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这是他对于学术与实践的态度,更是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在他眼里,为梦想奋斗的每一天都是光明灿烂的。
任丹阳
财政金融学院
2013级本科生
“只要不给自己设限,人生中就没有藩篱。相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日拱一卒,功力必不唐捐”
她是同学眼中的“大学霸”:前五个学期学分绩排名第一(3.83),推免保送硕士研究生;曾获鸿儒奖学金、“华夏聚龙”奖学金等奖学金及荣誉称号;作为“明德塔基”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学员赴日本同志社大学交流学习。
她是学生工作及社会实践舞台上的耀眼星光:财政金融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副主席、组织部部长,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十一届学生会委员,创新社副社长、项目部部长,金桐全球英才计划发起人。校园之外,她先后于德勤华永、外贸信托、广发证券、中信建投实习,努力实践“知行合一”。她热衷于志愿服务,曾参与关爱服刑人员子女、支教、关爱空巢老人等多项志愿工作。
她是科研路上矢志不渝的探索者:曾获“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类一等奖和学术类三等奖、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市级立项……奖项背后有她的汗水,亦有智慧与才思。她跟随财金学院青年教师研究课题,帮助经济学院聂辉华教授整理研究资料,额外的工作在她看来不是负担,而是通过不同体验来提升自己的机会。
勤奋努力,积极上进,乐于奉献,潜心学术,这些关键词组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她,过去的辉煌已走过,她将继续努力书写新的未来。
孙思洋
国际关系学院
2013级本科生
“勇敢面对人生,突破自己,别轻言放弃”
大学四年来,她最开心的是越来越成长为那个理想中的自己,她用三个过程诠释了自己的蜕变。
学习于她,是不断攀登、不断进步的过程。三年下来,她以总GPA3.95的成绩名列年级第一,曾获特等国家奖学金、学习类一等奖学金。获得国家留基委公派留学奖学金、桑坦德银行优秀交换生奖学金并赴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交流学习。作为本科生的她在科研方面也同样有所收获,曾在圣安德鲁斯大学参加拉美战后和平建设研究,参与《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制度设计》一书的编撰工作,获第十八届“创新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获“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北京市级立项。
校园生活于她,是不断学会管理时间、砥砺心智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副主席、学院辩论队队长、,她将学生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曾带领国关学院在第二十二届校辩论赛中摘得冠军。
社会实践于她,是不断尝试、认知自我的过程。她曾参加“千人百村”暑期社会调研,并获“最佳成果”、“杰出实践团员”等奖项;参与创办“高礼平天下”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前往斯里兰卡做国际义工。走出校园,她先后申请在银监会政策研究局、《中国青年报》国际部新媒体中心、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实习,在实践中更新知识,寻找最合适自己的道路。
她在不断尝试中认识自我、挑战自我,一步步走向“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目标。
用最美好的青春锻造最亮的锋芒,他们不负大学时光;用最虔诚的信念践行最初的梦想,他们继续砥砺前行。每个人的大学都是一段传奇,而传奇背后都是艰辛的汗水和默默的付出。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都怀揣着治学报国,一心向学的精神前行,不断努力,不断收获。
出品:学生工作通讯社
文字:高廷璧 王皓月 曾扬 李延平
美编:曾茂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