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床垫销售组

【例会实录】上海场 杨琳桦:我在硅谷看到的趋势 By Jojo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曾是南方报业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的高级记者,一开始是负责科技和投资这块。2008 年10 月的时候被派到美国硅谷去,在 2010 年底时回到了,当时用了一年时间写了有关土豆的书,很遗憾目前没有出版,因为内容有一定的争议性和一些相关的对赌协议。


然后再往后到今年六月份,我向现在的报社辞职了,6月23号回到硅谷,全职做硅发布。这是一个媒体项目,base在硅谷,给国内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写一些硅谷正在发生的趋势。硅发布的渠道主要还是微信发布,网站用于沉淀数据库,大部份的流量还是往移动端走的。


硅谷的特点就是更新太快了。当年我过去时主要还是在讨论社交网络,但这次就完全不是了,所以我也面临着一个知识结构更新的问题。今天我想分享的就是我在美国这三个月看到的情形,如果有些硅谷最热的发生,抱歉我现在不在硅谷,还讲不了。



第一个我看到的趋势可能算是坏消息。在硅谷,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我们身边现在很多在公司里做 IT 支持,维修,采购的朋友将会被迫下岗或被大量的裁员。为什么呢?这个和硅谷很热的趋势“云”有关。


我去硅谷之前看了大量的书,现在有大量的公司都在做“云”,例如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各种各样的公司都在做。而硅谷对于云的理解是是什么呢 ?


我们先来看 consumerization,这是一个新词,意味着我所有的产品或者服务将会针对个人消费者重新来定位,,在湾区的硅谷人来说,对于“云” 的定义其实就是这个单词。


举一个例子,对于在硅谷工作的人来说,我会不断的将文件和资料放到“云”上,因为这会让我的工作和生活变得越来越容易。当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公司的 IT 会来告诉我这是不对的,因为这样的行为可能会为公司带来很多风险,但没有办法这在现今是个人消费体现出来非常强的趋势。


Dropbox 公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估值仅排在 Uber之后的公司,110亿美金),就提出了新的服务:dual account,这项服务允许人们可以在同一台设备登录两个账户,个人和公司专用,同时也允许公司管理部门在员工离职时将公司的相关资料回收。虽然目前 Dropbox 主要收入来自个人用户,但企业客户的成长率远远的超过了个人用户。


未来“云“会越来越大,更多企业功能会被放到 “云”上面去做。五年内,企业做相关 IT 的人的工作,将会被简化,人员也相对的会变少,会变成去管理各公司在 “云”服务上的需求,而不是像以前那么琐碎的事情。


今年六月份,上半年在硅谷初创公司对于企业级投资已经超过去年美国全年的总投资额,这明确的显示了企业在“云”服务的投入是很热的,这是第一个趋势。


如果你对科技很熟悉的话,我们在硅谷还有和相关人士聊到 box,这是在 Dropbox 之前就出现的公司,很快就要 IPO了。但在硅谷人的眼中,这家公司已经步入死亡了,因为它还是用传统渠道来进行销售的公司,营运成本很高。而其他公司是先将个人用户圈起来,再让企业慢慢的接受,这导致了 box 在面对竞争时是处于劣势的。



我们再看第二个趋势。它也是个坏消息,下一波将下岗的是“个人天使投资人”。硅谷在创新上具有强劲优势的原因是因为,有名的沙丘路上就包含了美国 1/3 的风险投机资金。这让很多硅谷创业的人,只要有一个好的 idea,就很容易吸引到资金,有很多个人的天使投资者,可以很快的给予资金的支持。

科技领域的创业,主要需要资金用在几个阶段:首先是天使投资,需要资金来进行不同的试验;等到产品比较 ready,要冲刺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到了 A 轮;当要去拿比较多的资金时,就是进入了 B 轮。在创业比较难的就是因为个人天使投资人比较少,而且大部份投资都希望资金回来的比较快。

我们为什么说个人天使投资人要下岗了?因为创业者越来越多,在也是如此,但硅谷就更多了。如果在五年前要设立公司去挑战硅谷的大企业是需要一些门槛的,首先必须是之前任职于雅虎或 cisco 大公司的副总裁以上的位置,手上要有几十万美元的资金,还要雇请一个人或印度人的 CTO。

第一个变量就是,目前各种不同云服务 (例如谷歌),造成人和印度人 CTO 的职位需求削弱了。第二个则是因为社交网路的崛起,年轻一代玩的效果很好,就大大降低了资深市场和公关人员的成本。第三个变量则是产品发布成本大幅降低,app store/微信等全球化的平台让产品发布简单化了。美国大学生,只要有一个 idea,他只需要每个月几千美金就可以活下来,所以创业成本是非常低的。三个主要的角色:CTO/Marketing/BD的角色都被削弱了,成本大幅的下降了。除了这三个变量,还可以再看到其他三个变量:第一个,线上和线下的社区大量出现,增加了大家取得资料的管道;第二个就是出现了大量的孵化器,帮助没有经验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更好的打交道;第三个就是出现了一堆的创业大赛。这三个变量,让创业者的素质大大的提高了。但也造成另一个现象:相比五年前,创业的存活率和成功率是比较高的,但现在因为创业人多了,成功和存活率就可能从之前的 3% -5% 降到千份之几了。

这意味着整个融资的环境将会崩溃,因为大量创业者的出现,让天使投资人无法从大量的创业者之间去选择,同时创业团队的差距也变太小了,很难做判断。个人天使投资只能退休或只能加入专业机构,做 LP 或 GT,让全职专业的投资经理人去经营。这样会出现两种现象:第一,机构开始进入前端,开始跨入天使和种子的投资阶段,以前是只有天使投资人会做的;第二: 出现了专门投种子或天使的机构和基金。这两年爆发性的增长了很多投种子或天使的机构,这让很多老牌的天使投资人被迫下岗,玩不下去了。

再举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当年斯坦福的一个教授,写了一张十万美金的支票给谷歌,结果赚了几个亿美金,不过当时的竞争也不激烈,找教授要支票的人也不多,最多一个月也就五六个,但现在一来就是几千个,数量是多到无法去选择的。

再来就是一个行业判断的问题,这种在早期的创业是很难判断,不像是那些在消费者市场已经得到验证的产品,到底哪一些是代表未来的 model 或趋势就很难分清。

我有和投资机构聊到如何用大数据去分析投资,他们的观点是很有意思的。第一就是美国人很注重个人的信用,如果信用是问题,马上就会被淘汰。用大数据分析的第一个事情,就是机构会用社交网路的资料去分析创业者,用 Facebook,Linkedin等资料,去判断所有信息是否一致,如果你在 Linkedin 上面的 profile 是不认真的,那这个人可能对这个项目也是不认真和严肃的。第二,硅谷的跳糟率也是很高的。因为创业机会很多,很多人过一段时间就会做一个项目,甚至有人是同时做好几个项目的。有些人就不会在 Linkedin 上写明他是不是全职的,例如有的联合创始人是兼职的,他不会去欺骗你,但他不会告诉你全部的事实,但是投资人对此是介意的。于是投资人会很聪明的去用大数据去分析:第一,用大数据去捉创始人的痕迹,因为投资人主要看的还是人,第二会用大量的数据去看创业团队的变化,例如人数的改变。第三,就是用大数据去追踪产品的活跃用户。在很多创业公司的数据是被放大的,而且是放大很多倍,美国公司也有同样的情形,数据不会造假,但是会被放大。投资机构在意公司的实际情况,他们也不会去问你,但会去找资料。美国目前也有一些创业公司开始相关的分析资料,产品在各市场的排名,用户使用率。这些大量的数据分析是不可能由个人完成的,必须是去雇用一个全职的人去完成的。其实在 A 轮和 B 轮的投资都是在几千万美金,机构完全可以负担聘请人员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数据。但天使投资只有几十万美金,是不可能有额外的支出请人来做的。

这也是天使投资人要机构化的原因。这是第二个趋势。

我回到以后,发现我最近有关上面话题的两篇相关文章的阅读率很高,而且是很不正常的高,远远高过了我们后台的平均阅读率。微信的打开率大约在 5%,但这两遍文章第一天就为我们带来了近两万的阅读量,除了兴和高兴以外,也让我去思考了这方面问题的所在。虽然美国科技比快 5 至 8 年,但移动互联网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也开始感受和密切关切这个问题。


第三个趋势就是个人助手,这是我在美国手机用的主页。我在回美国的飞机上,看过一部电影叫 HER 的科幻片。故事是一个美国男人和一个虚拟人物对话,这个虚拟人物是个女的,没有实体的,但这个人非常了解这个主人翁。现在要介绍的Personal Assistant就类似于此。

我在美国其中一个常做的事就是实验各种不同的 App,通常试用以后就删除了,但是这一个 App 我一直留在手机上。这个 App 是会根据wifi自动识别我在哪里 (例如在家里),显示不同的画面。当我回家时连接家里 wifi 时,就会出现 home 的画面,但出外采访时就会出现 out 的画面。

重点来了,我在家和外出时,出现的 App 是不一样的。我曾经采访了相关的公司,他们说在我软件下载后的第一秒钟开始,后台的大数据系统就在默默地了解我的情况,在家里常用的 App 是什么,出外时常用的 App 又是什么。在 home 画面出现的都是我常用的软件,闹钟(因为硅谷和有时差,但是我的微信客户多是华人,我有几天是需要按照时间生活的。闹钟就对我非常重要。)音乐软件 (我在家常听音乐,这是美国版的豆瓣)。在 out 的画面上,出现就是 yelp (美国版的大众点评)、谷歌地图、录音笔等。

每个人手机上可能都有几十个,甚至超过 100 个 的App,在需要时找出需要的 app 是个不容易的事。例如我在采访时,如果对方同意我录音,我花很多时间让对方等我,就是因为找不到录音软件,这是非常不专业的行为。这个 App 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把我常用的 App 推到我面前,让我提高效率。

再看下一个画面,这是有关我手机性能的一个报表,特别牛的就是让我知道手机充电的讯息,我在忙的时候,就会让生活马马虎虎,例如手机忘了充电或忘了充电器在哪里。有次在旧金山,凌晨两点多时,我躺在床上,我发现手机充电器放在车上,因为停车地方有点远,我就在想要不要爬起来,穿衣去拿充电器,我想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第二天我需要在八点钟时有闹钟叫醒我。但这时,我看了手机的资料发现手机的电力是可以撑到早上十点的,那我就放心了。还有更多的资料,例如多充十分钟的电可以让我多用几个小时。这让生活能更好的掌控,当讯息多的时候,有时会手忙脚乱,但这个 App 则是可以整理你的资料,让大家更好管理自已的生活

再看最后一张图,在美国和一样,买手机是可以签年度合约来取得更便宜的价格,同时也可以包流量,有时我喜欢开车时听音乐,我不太去理有多少流量。但App可以告诉我手机流量有多少,距月底还剩多少流量,每天平均还可以有多少流量。

这个 App 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侵略性不强,很多科技产品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和人的发生关系以及设计逻辑上,是有问题的。例如之前和一个硅谷的可穿戴设备创业者在聊天,有一款产品是测试用户在晚上睡觉时是不是体温过高或者出汗很多,它的实现方式是让使用者戴上一个手环的,这个产品的实现逻辑就会有些问题,有些人睡觉是不想穿衣服的,这样如何要求人们再多戴一个手环呢。其实在实现方式上是可以换一种方式旳,例如把传感器放在床垫上,产品就是一个床垫同样可以实现这个功能。这个App一直在我美国手机上,因为第一,它非常安静,非常了解我。第二个,我有问设计者,有没有想过未来走的趋势,有没有想和社交网路发展。我告诉他们我最想要的功能就是在手机不在身边(例如在车上)或丢了手机时,让好朋友帮我把手机锁住。但这不是一对多的社交网路,而是一对一,点对点的。这会是他们想发展的,但由于和政策相背,所以暂时没有实现。而加州是个开放的地方,在十月份好像已经通过了相关可以让朋友帮忙锁手机的法律。

其实很多公司都在发展相关的软件,包括了 360 和雅虎。一个题外话,老外对相关的安卓市场都很感兴趣,因为的发展是爆发性的。八月底的数据,的前五家安卓手机厂商的出货量已经是全球第一季度手机的 30% 的出货量。 他们也搞不动为什么有那么多的 App 市场,不像在美国只要在 google play 就可以了。


第四个就是人机交互,这是很前沿的,在市面上还看不到太多的应用。在这里我就不展开描述核心算法,因为是很枯燥的,但应用是很精彩的。第一个应用就是 3D 菜单,我那天在杭州,在一个不大的餐厅,服务生给了我一张只有价格没有图像的菜单,而墙壁上则是有图像的菜单,那我当然是去找有图像的菜单去选择。

我们把想象力往前再迈一步,在未来,老板是将一个投影仪放在客人前面,我们看的就是一个 3D 的菜,是立体的,可以去捏一下,去把鱼翻过来,看看下面汤汁的情况。

第二个应用就是智能电视。现在的电视理想情况就是一个很大的挂在墙上的平板,人们坐在远方玩在上面的应用。但现在大部份的 App 都是根据触摸屏去设计的,必须要在萤幕上触碰才能使用的,例如愤怒的小鸟,不能在远方用手指去使用,也不能走到电视前去用手势去使用。这家公司就利用手势识别去实现和解决这个问题,让用户可以用手势就可以操控智能电视。

第三个,则是一个故事。两位创始人因为对市场不熟,有一个天使投资人带他们到杭州参观了有名的快递公司——顺丰。顺丰在很多住宅小区开了嘿客店,让居民不需要打电话寄快递,另外一个目的就是 O2O,墙上贴满了海报,让顾客去寄东西时,看到相关的产品就可以下单买了。天使投资人告诉两位创始人说如果这个技术可以用在电子购物上就很有一个很大的应用空间。我们现在买东西时,是只有 2D 的,这让很多顾客在进行网上购物的时候是有顾虑的,例如眼境,是需要和脸形配合的; 买包包时,则是希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如果我们有 3D 的应用技术,那么像我这样的一些女性购买者可能在购买时就会更谨慎,特别是 O2O 上,这是很新的概念。最近 Amazon 的 fire phone 手机,在地图上的应用是很创新的,就是让使用者在用地图相关软件时,是可以用手势去操作,不需要触碰到手机,还有些地方是有增强现实感觉的。


第五个就是分享经济。

第一个公司叫 Uber,其实就是和快的、滴滴等相同的打车软件。其实 Uber 在硅谷有个竞争对手叫 lyft 的,它和 Uber 的不同点在哪里? Uber 在只做高端车型,例如宝马车。 但它在国外其实做的就是滴滴,Uber 做的就是 taxi,用的是专业的司机。而 lyft 则做的是 Uber 的下端,lyft的司机有可能就是雅虎的员工或是其他公司的员工。lyft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司机,让所有城市的闲置人员都可能成为司机。我在旧金山搭车,如果搭的是 Uber,司机更像是上海的司机,不太喜欢说话,会把前座挺得很直,这样顾客在后座的时候就会有比较大的空间。lyft 的司机更像北京的司机,很喜欢说话,除了想赚个零花钱,更想和你交个朋友,两者有很大的区别。lyft 的核心概念就是共享经济,我除了把东西,无论是空间或是时间都可以分享出去。

第二个是 airbnb,我看了企业的估值前五名,uber 是 182 亿,dropbox 和 airbnb 是 110 亿,第四名是一个做大数据挖掘的公司 91 亿,第五名是 square 61 亿美金,square 的创始人是 twitter 的创始人,刚在宣布了 E 轮的投资 1 亿美金。

airbnb 很多人都知道,例如可以让杭州有房子而在上海工作的你,在工作时间将杭州房子的讯息放到 airbnb 上,当人们出差或者在杭州短途旅行时就住在你杭州房子。这是让人们把他们闲置的空间应用起来,赚些零花钱甚至让你和房客做朋友。

我也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的初始客户是个人用户,但在六月底的时候,airbnb 开始和大企业合作。大企业通常是有企业人负责订机票和旅馆。当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自己预定旅馆,拿著 airbnb 的发票来报销时,企业也意识到他们需要进行改换,除了个人旅游需要更多的体验,企业出差也同样的需要,airbnb 也是一个相关的共享经济旳代表。

第三个公司是很小规模的 grub market,他们是将美国农民生产的生鲜的农作物和水果,第一时间放到网上去买。美国电商的两大代表是 ebay 和 amazon。所有的电商有三个重要的考量:平台、库存和物流。ebay 很像淘宝,买家卖家直接对接,物流是自己找的,没有库存和供应链的管理。而 amazon 不一样,他们是有库存和很强大的供应链管理的。 grub 很有意思,他的上游是农民,是一个个小兵,是很 amazon 的,而中间平台走的是淘宝和 ebay,买家卖家直接对接,而下游则又回到 amazon 了,这方面他是有控管的,这很有趣。

一个 startup 很重要的看他如何营运,可以看的就是人员的配置。去年,我和谷歌的人聊天,他的看法就是公司战略是什么,请看最牛B 的人到哪里去了。回到这个公司,总共是 12 个人,5 个技术,2 个物流。这意味着技术的人占了约 50%,而物流的人员则是很少的。这个技术不是做网站技术或用户体验的,而是做大数据的预测。

我六月回到硅谷时,发现外卖相关的公司可以轻易的取得千万级的投资,在一个小店是很容易预测外卖的量,但对于一个有规模的公司,是必须要用大数据才能知道的。要提前去预测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有多少的需求,是要用放大镜的。我不想要让我的用户体验变差,那我就要提前去准备客户想要的肉类或菜。接下来就是要去进行路线的优化,必须要让客户不要太迟拿到商品。

这 5 个人就是在用大数据让 business 做的更好。那为什么做物流的只有 2 个人呢 ?

这就是一个专业的概念的,the last miles。和大家说个故事,在 1998 年最大的互联网泡沬时,有家公司取得了 8 亿美金的投资,最后上市了,但也破产了,成为了 8 大泡沬之一。这家公司想做的事就是让用户订了豆浆以后,在产品变坏之前拿到产品。他们也不是想只做本地的,而是在全美 26 个城市一起展开。要达到这个目的,是需要很大的仓库的,而且是需要保鲜和冷冻的。这家公司花了很多钱和精力在各地去建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但是问题在那里呢?他们的利润太低了,做的也不是高价值如海鲜类的,而是一般的牛奶豆浆类产品。2001 年上市以后,很快就只能宣布破产。

什么是 last mile 呢? 当我们去超市买东西时,其实超市在聚集消费者和产品是很好的想法,因为是消费者在经历 the last mile。超市在汇集使用者和食品上成本不需那么大。而这些公司想做的就是把产品运到用户家里,最后一公里的成本转嫁到企业身上。

这 5 个人用大数据去解决这个last mile 的方法是很有创意的。他们结合了硅谷的共享经济概念,让闲散的一些人帮忙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上。有些脑力劳动的人想做一些体力劳动的事,就可以去申请。我曾经和一些学生聊到一个特别的超市011,这个超市的使命就是要把产品在 24 小时内送到客户手上。而这些学生则是在想说如果这个超市开放相关的下游,他们是愿意去帮忙送货的。这种现象已经是美国在各行各业出现的,只是在管理上有各自的差别。

最后一家公司就是 roost,目地就是在邻居中找到多余闲置的东西,例如找出大家空置的车库将位子出租。


再来就是智慧城市,什么是智慧城市?就是在保护大家隐私的情形之下,更好的服务大家。第一安全,再来的要求就是舒服。介绍一个App,crimestopping。这个 App 拥有的就是警察局和城市交通的数据,他有什么具体的应用呢?例如我的朋友在 square 工作,她是工作狂,老是加班,有时加班到很晚,回家时就会遇到一些黑人,在说话上令到她很困扰、很担心。她是个理工科的女生,就下载了个 App,用数据去分析和做决定。她发现到她住的地区过往没有重大的犯罪案件,但总是有人喝醉酒打架。她又发现到这种案件的高发点是周二和周三,她就避开了这个时段,甚至还会规避这个路段。

在旧金山,主要有两大特征人群,一类是高科技公司员工,再来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贫富差距太大了,比或上海看的更大。我有个记者朋友说不要看旧金山是美国科技发展的重点之一,但总有一天会出事的,会有流浪汉拿了枪去把某科技公司的员工给杀了。这时候,美国的数据就很有用。

我有个从美国回来到杭州创业的朋友,他已经看到了未来停车的问题。因为的私家车在两年前就达到了世界第一,所以他想做一个让用户每月付十元,就可以知道附近最靠近的停车位在哪里。但是这类的 O2O 行业在最大的挑战就是数据上的收集,大众点评也同样面对相同的问题。这些数据都是政府有的,但这是大家从政府手上拿不到的。在美国这些数据就很容易取得,而且美国政府会相关的数据让初创公司成长。


接下来我们说说个人支付。square 在美国很热的,但最近也多,因为太热,很多负面的情况就很容易被放大。美国人很喜欢 AA 制也不喜欢带现金,这使转帐很流行,square 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现金转帐。square 只要 3 秒钟就可以轻易而安全的把钱转到对方帐上,这是很方便的,而最重要的是移动端的用户体验很好。之前美国最大的转帐支付公司是 paypal ,但他是基于 pc 端的,在转型至移动端时,用户体验还是很绕的。square 的重点就是简便好用,体验太好了。

apple 最近则推出了 apple pay,结合了指纹/nfc/password等功能。但如果我们看美国的千禧一代,他们根本就不 care 究竟是不是 apple。在最近的一个调研中,问到说大家最想用哪一家公司的银行服务时,尽管 square 的核心业务是服务中小企业,也没有做太多的推广,50% 的年轻一代还是选择了 square,29% 则选了 apple,再来就是谷歌和 amazon。虽然这些大公司都在推相关的业务,但 square 还是首选。


再来就是社交网络。当我最初到美国时,大家聊的都是 Facebook。但现在,硅谷人都告诉我说社交网络没有人投了。可能还是有人投,但已经不是主流了,不是最酷的了。但 Facebook 都已经上市了,难道他们走到瓶颈了吗?其实 Facebook/Twitter 最近这两个月在内测新的功能,同时一些公司也在做同样的事,他们都很聪明,看到了一些未来可能会发生的趋势。 Facebook/Twitter 内测的功能其实就是在登录以后,就直接出现产品的广告画面,不需要点击进入其他界面,用户就可以直接点击购买。社交网络在步入一个大型零售的市场内。传统的社交网络主要是靠展示广告盈利,但是现在模式在转换。

大脑在看到广告时,有五个层次的行为:1. 意识到广告;2. 考虑要不要买;3. 理解背后的故事;4 .开始购买;5. 忠诚。谷歌是靠用户输入关键字,其实是接触到下面两个层次,已经很接近购买了,但现在的社交网络则是直接要跳到购买的层次,让交易发生。


最后一张是比较社会学的,美国的科技大佬都比较忧国忧民,最近他们写很多的博客讨论有关抑郁症的。因为创业压力很大,所以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问题。最近谷歌的co-founder larry 在谈机器取代人的问题,因为机器的关系,造成了某些工作被取代了。这不仅是一个收入的问题,而是一个心理和社会的问题,因为人是被需要的。很有可能未来的工作都是兼职的,因为劳动力被取代了,他们鼓励企业多请兼职的年轻人。

上述我的分享结束了,谢谢大家。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