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攀钢集团传来捷报:企业发展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实现“开门红”。不过,在此前一段时间,包括攀钢在内,钢铁行业出现了整体亏损。为此,、,相关建议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的充分肯定和采纳。
一边是努力争取政策支持,一边是自个儿撸起袖子加油干。孙朝晖带领团队努力钻研,打破了外国公司垄断钒氮合金商业化生产技术,并通过研究再度提升了钒铁冶炼技术,“通过改进提升生产技术,去年大概节约了2个亿的生产成本”。
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孙朝晖一刻也没有停歇。他紧盯企业的攻关需求,跑遍大江南北,和国内科研院所密切配合,反复实验,从中获得准确数据,为商业化生产奠定坚实基础。作为研究所“一把手”和课题组负责人,他积极发挥带头作用,让研究所里的青年人才不断成长、充分发挥潜力。2016年,他本人及研究所其他成员负责的多项研究成果,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自从大学毕业来到攀枝花,孙朝晖就与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结下不解之缘。30多年来,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这片土地上,成为钒钛行业“领军人”。尽管身处四川盆地一隅,但作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员,他始终关注钒钛产业发展全局,提出了不少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2016年,孙朝晖提交了《加快组建国家钛产业技术研究院引领结构材料革命的建议》提案。他说,一代材料一个时代,高端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往往能引起划时代的产业革命。我国钛铁矿储量世界第一,若成功实现技术突破,不仅可以为产业结构优化和装备制造升级提供保障,更有望引领结构材料革命。在2016攀枝花钒钛(国际)论坛上,与会嘉宾也有着这样的共识。
科技部在办理回复该提案时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细化配套落实措施,积极支持开展钛材料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钢铁行业的去产能也引发了孙朝晖对“中国制造”的深入思考。一边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一边是国人舍近求远,到海外“扫货”。如何破解这一矛盾?他认为,要鼓励国内生产商主动提升产品质量。为此,他提交了《建立“产品终生保质”机制的建议》提案,呼吁将当前以生产商主导的标准制定转变为以消费者主导的标准制定。
。将完善有关规章制度,鼓舞利益相关方和消费者代表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及修订。,孙朝晖表示满意。他希望,在这轮产业转型升级中,“中国制造”的步子能再迈快些。
来 源丨
图文编排丨杨 靖
校 对丨董 彦
责任编辑丨陈 志 英
终 审丨余 泳 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