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床垫销售组

【四川人的一天】80岁老人的梦想:山窝窝里建秧歌队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第6期


腾讯大成网出品

秧歌,与二人转齐名,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符号。在巴蜀之地的攀枝花,也有一支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秧歌队,红遍城市的大街小巷。



随着时代的发展,秧歌这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似乎越来越不受年轻人喜欢,尽管如此,或表演舞台,或街头广场,总能看到那些身着彩衣的背影 。


马毅,今年80岁,人称“老马头”,是这支向阳秧歌队的队长。早晨九点,刚吃完早饭,他就和两名队友来到库房,整修道具。

秧歌队来自企业、社会的赞助很少,买不起演出所需的衣服和道具。队员们只有自掏腰包,购买铁丝、绸布、颜料、工具等,自己动手做道具。虽然不太专业,但也能勉强满足需求。

一提起秧歌队的历史,老马头说那还得追溯到48年前。1969年,为响应开展三线建设的号召,老马头随东北建设大军来到攀枝花。当时这里一片荒芜,人称不毛之地。


“三个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生活条件的恶劣,精神娱乐生活的匮乏,让建设者们开始寻找苦中作乐的办法。老马头与一批文艺骨干,将家乡的娱乐方式“秧歌”带到这里。每到春节、国庆等重大节庆,他们都会化好妆、敲起锣鼓,好好的舞上一把!

几十年风雨岁月,三线基地出钢出铁,城市崛起,当时的年轻人也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退休后,老马头和一帮老哥们、老姐妹继续着自己的爱好,他们在社区的支持下,组建了向阳秧歌队。

向阳秧歌队刚组建时队员有55人,年龄最大的有80岁,最小的也有43岁,在老马头的组织下,大家每周都会聚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进行排练,使秧歌表演更精彩。

老马头说:“最近几年,秧歌队的人员减员得厉害。2006年整个秧歌队都还有队员74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队员因为家庭、身体等各种原因,逐渐退出团队。”

以前团队演出的时候,像踩高跷这样的表演,是经常开展。可随着表演者的岁数越来越大,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作为队长,老马头被迫取消了这些精彩的板块。

在现代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冲击下,年轻人对于这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怎么‘感冒’,队员招募也也毫无头绪,后继无人成为老马头心中最大的隐忧。

思量再三,今年年初,在社区的帮助下,老马头决定办一场十周年演出。一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吸引秧歌爱好者的加入;二来也是对自己和队友们逝去青春的一种纪念。

根据全天的安排,秧歌队将会在下午组织队员学习培训,晚上进行带妆彩排。中午十二点,老马头却接到了一个电话:秧歌队主力队员的老伴,也是自己的好友突然离世。得知消息后,老马头难以抑制心中的悲伤,多年的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阴阳相隔,留下太多遗憾。

斯人已逝,生活还将继续。最好的纪念,就是把节目彩排做好,将演出完美的呈现在人们眼前。下午四点,老马头写了一份通知,在现有队员中招募一位秧歌队主角填补空缺。

关系到集体荣誉,看到通知的老人们纷纷毛遂自荐。有两位队员表现最为积极,但因为求胜心切,他们之发生了一场小纠纷。在场队员也分为两个阵营,唇枪舌战,互不退让。

眼见事情陷入僵局,持续下去会影响到秧歌队的团结和稳定,老马头将双方分开,及时安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达成一致。

老马头笑言:“人们常说‘老来小’,这些当爷爷、奶奶的队员们,有的时候难免会犯一些小孩子脾气,这个时候,需要耐心的去安抚,这样才能把大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排练工作继续推进。从下午七点到晚上九点半,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队员们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完成了整场排练。


演出的时间一天天临近,队员们把每一次彩排都当成正式演出,用心做好每个动作。他们身着色彩炫丽演出服,舞着红绸,吹着唢呐,尽情挥洒着心中的喜悦。

40多年光阴,从毛头小伙、豆蔻少女到两鬓斑白的老人,锣鼓敲出了岁月的节奏,秧歌让他们找到了安心之所,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这场演出不仅是80岁老马头的愿望,更是属于攀枝花老一代建设者的青春纪念。

老马头告诉我们:“活着就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能够把秧歌传承下去,希望秧歌队能站在更大的舞台上演出。可能在我的有生之年不能实现,但是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十年光阴,这群中老年人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梦想。有梦就有方向,哪里都是起点,随时准备出发!


征线索启事 


腾讯大成网年度策划栏目《四川人的一天》现已正式运营,现全城征集人物故事线索,获得腾讯大成网全媒体推广,泸州地区微信联系:asd805677081,添加时备注【四川人的一天】


推荐阅读:




泸州13岁女孩医院晕倒数小时无亲人管,抢救清醒后道出遭遇令人不寒而栗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